索 引 號 | 640324001/2023-00015 | 發文時間 | 2022-12-12 |
發布機構 | 同心縣政府辦公室 | 文 號 | |
公開方式 | 主動公開 | 有效性 | 有效 |
標 題: |
同心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 《同心縣2023年糧食安全及種植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》的通知
|
各鄉鎮人民政府(管委會),政府各部門、直屬事業單位:
《同心縣2023年糧食安全及種植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》已經縣人民政府同意,現印發給你們,請結合實際,認真組織實施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同心縣人民政府辦公室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2022年12月12日
(此件公開發布)
同心縣2023年糧食安全及種植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
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優化農業種植結構,發展高效節水農業,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,促進農業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,結合我縣實際,制定本方案。
一、總體要求
(一)指導思想
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,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,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及區市黨委和政府各項決策部署,立足新發展階段,貫徹新發展理念,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以推動農業現代化為主題,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以農業科技和裝備為支撐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全力保障糧食安全,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(二)基本原則
——堅持底線思維,確保糧食安全。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,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,實施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戰略,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,發展優質糧食作物,谷物基本自給,口糧絕對安全。
——堅持規模發展,增強產業競爭力。著眼市場需求,加強政策支持,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揮比較優勢,連片開發,規模發展,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。
——堅持理念創新,推動高質量發展。把創新作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,不斷引入新的發展理念、生產要素、經營模式、經營主體和體制機制,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把科技、綠色、品牌、質量元素融入農產品生產全過程,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,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。
(三)工作目標
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45.79萬畝,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23.38萬畝,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3萬噸以上;發展高效節水種植10.96萬畝(其中揚黃灌區10.66萬畝),實現農業節水2000萬立方米。
二、重點任務
(一)著力穩定糧食生產。鞏固提升產能,夯實糧食生產基礎。堅守耕地保護紅線,提升耕地質量,按照“宜糧則糧、應種盡種”的原則實施作物品種內部輪作,重點推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、麥豆(玉)輪作、麥套復種等輪作方式,千方百計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。全縣種植小麥18.58萬畝(春小麥4萬畝、冬小麥13.58萬畝、大豆小麥帶狀復合種植1萬畝)、玉米51.68萬畝(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5萬畝)、馬鈴薯7萬畝、雜糧46.12萬畝(谷子8.19萬畝),確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3萬畝以上。嚴格落實糧食安全“一把手”責任,將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分解到各鄉鎮(開發區),各鄉鎮(開發區)要將糧食種植面積落實到村、種植主體和田塊。
(二)穩步發展特色產業。在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的前提下,圍繞特色優勢產業調優種植結構、調大經營規模、調強加工能力、調長產業鏈條,向結構要效益、向結構要動力、向結構要市場。多途徑增加大豆油料有效供給發展油料4.84萬畝、西甜瓜4萬畝、設施農業0.53萬畝、露地蔬菜6.48萬畝(紅蔥5萬畝)、中藥材3.8萬畝、優質牧草2.77萬畝。以東部旱作區為主發展地膜玉米3.18萬畝,高效節水馬鈴薯2.6萬畝,高效節水張雜谷8.19萬畝。
(三)大力發展節水農業。針對我縣降雨稀少,水資源匱乏,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等特點,加快發展高效節水農業,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,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用水供需矛盾。在揚黃灌區新建韋州鎮紅四、紅五、鹽環定灌域,王團鎮南、北村,豫海鎮興隆村和興隆鄉新生村5個高效節水項目,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.66萬畝;續建河西鎮李沿子、上河灣一、二期,石獅開發區余家梁、丁塘鎮張家灘等6個高效節水項目8.1萬畝。高效節水灌溉主要種植玉米、馬鈴薯、油葵、谷子、蘆筍等作物,主推水肥藥一體化、測墑灌溉、測土配方施肥、增施有機肥、緩控施肥等高效節水節肥節藥綜合集成技術。嚴格水指標管理,各鄉鎮(開發區)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,嚴格按照分配水指標進行定額灌溉,精準灌溉,不超額用水。落實用水權確權到戶,各鄉鎮(開發區)統計農戶現有灌溉面積,按照灌區每畝280立方米、高效節水灌溉區每畝210立方米進行定額確權。實行精細化管理,各鄉鎮(開發區)要組織群眾通過激光平地等方式平整土地。實施工程節水,各鄉鎮(開發區)要采取引進企業、大戶經營、合作經營等方式,確保已建成的節灌區今年全部投入使用,并積極做好今年實施節灌項目的協調配合工作,保證工程順利開工實施。鼓勵高效節灌項目區村集體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項目運行管理,進行節水示范種植,并作為考核評優的主要條件。積極爭取開工建設田老莊高效節水供水工程,做好田老莊深溝、套塘、石塘嶺等村高效節灌規劃設計。
(四)推進農業綠色生產。認真落實“一控兩減三基本”,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、深入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,推廣測土配方施肥、水肥一體化、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。推廣有機肥應用面積38.5萬畝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112萬畝(其中:玉米50萬畝,小麥18萬畝,馬鈴薯6.5萬畝,雜糧37.5萬畝),主要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%;化肥綜合利用率達到41.5%以上,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;小麥、玉米、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總體農藥利用率達到41.5%以上。
(五)加強作物病蟲防控。完善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田間監測網點,提升監測智能化和標準化水平。突出抓好小麥條銹病、玉米大小斑病和粘蟲等暴發性、遷飛性、流行性病蟲害防控,確保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%以內。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5萬畝。加強草地貪夜蛾監測預警,組織開展區域聯合監測,加密增設測報網點,及時發布預警信息。推進科學防控,按照治早治小、分區域、全力撲殺的要求,聚焦重點區域,加強分類指導,大力開展統防統治、群防群治、聯防聯控,確保草地貪夜蛾不大面積連片成災。
三、工作措施
(一)壯大龍頭企業。以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,強化政策支持和指導服務,集中資源要素,優化營商環境,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。積極開展農業大招商,創新招商引資方式,組織展示展銷、推介洽談等招商活動,外引內扶相統籌,拓寬合作渠道,加大與域外大型龍頭企業的對接合作。強化政策引導,鼓勵龍頭企業謀劃建設投資規模大、科技含量高、產業鏈條長、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,壯大龍頭企業規模,優化產業結構,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。引導龍頭企業提升科技水平,鼓勵建設高水平研發中心,開展關鍵技術、前沿技術攻關,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進行集成創新,推進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。大力推廣“龍頭企業+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“四位一體”運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,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種植大戶建立穩定合作關系,實現合作共贏。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,建設一批規?;?、標準化、專業化加工專用原料生產基地,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。
(二)培育新型經營主體。按照“五個一”(一套管理臺賬、一套培育計劃、一套規范機制、一套服務體系、一套支持政策)的路徑,深入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和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,不斷增強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濟實力、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,推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。指導農民合作社健全運行管理制度,強化民主管理、財務管理、生產經營管理,加強利益聯結,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。健全示范創建標準,開展國家、自治區、市、縣級示范社四級聯創,有序推進規范化建設試點,評選“十佳”農民合作社,建立多層級示范體系。完善縣級示范家庭農場評定標準和程序,加大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力度,加強示范引導,農民合作社規范運行水平大幅提高,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能力較大提升,帶貧減貧能力和帶動效應顯著增強。2023年,全縣新增農民合作社6家,發展區、市、縣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、3家、10家;新增家庭農場10家,培育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0家。
(三)健全流通體系。建立線上線下銷售主渠道,構建全縣農產品產銷骨干網絡。加強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,強化主業、打造特色,服務城市、帶動產業。拓展電商渠道,促進線上銷售。與電商平臺開展戰略合作,支持品牌主體上線,舉辦網絡直播、直銷帶貨等多種形式促銷活動,建立線上主渠道。利用天貓、京東、淘寶、蘇寧、拼多多、阿里以及“大美同心”等網絡平臺,擴大線上銷售名特優農副產品品種和規模,加大營銷力度,打造品牌農產品集群效應。搭建以供銷社為農服務綜合平臺為基礎的農產品銷售體系,依托供銷社系統農產品線上線下龍頭企業,加快打造全縣農產品銷售平臺,形成農產品價格指數和質量標準體系,推進農產品經營規?;?、標準化、品牌化。
(四)加強科技支撐。大力引進新技術和新品種,提高良種覆蓋率和主推技術到位率,玉米主推品種先玉1225、先玉698、先玉1611、寧單40、東農258等;大豆品種中黃30、鐵豐31、寧豆6號等;春小麥主推品種寧春50號、寧春55號、寧春4號;馬鈴薯主推品種青薯9號、隴薯7號、希森6號等;小雜糧主推品種固糜22號、張雜谷13號、信農1號蕎麥等農作物優良品種。加大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力度,推廣小麥精播精種、玉米全膜雙壟溝側早播、馬鈴薯起壟覆膜覆土種植、糜谷精量抗旱播種和水肥一體化、測土配方施肥、病蟲害綠色防控、全程機械化生產、機械化深松深翻整地等技術,建設覆膜穴播張雜谷、起壟覆膜馬鈴薯、西甜瓜、紅蔥等4個萬畝示范種植基地。加強技術培訓,以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為抓手,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產業技術需求,加大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和高素質農民培育,培訓高素質農民、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經營者、產業脫貧帶頭人、種植能手等2000人次。開展玉米綠色高質高效技術示范,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.5%以上;小麥、玉米等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%以上。
(五)推進品牌建設。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,打造一批農產品品牌。選擇具有地方特色、產品優勢突出的小雜糧、中藥材、葡萄酒等系列農產品,實行一個品種、一個方案、一個專業設計團隊、一套推廣營銷策略的辦法,強化高端形象設計和宣傳推介,面向全國宣傳推廣,全面強化特色農產品影響力。以完善品牌標準、提升產品質量、精準宣傳營銷為重點,培樹一批企業領軍品牌。選擇規模大、帶動強、市場占有率高的龍頭企業,按照企業主體、市場運作、政府指導、強化服務的思路,通過搭建平臺、展會宣傳、設計服務、渠道拓展等服務,增強品牌優勢。強化品牌宣傳營銷,充分利用各類農交會,組織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,加強農產品展示展銷和推介,擴大農產品市場營銷力和品牌溢價能力。
四、政策支持
(一)強化財政支持。加大對農業結構調整投入力度,建立利益補償機制,支持農戶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。及時兌現農機具購置補貼、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扶持政策,促進糧食生產發展。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,堅持把農業農村工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,制定標準對承擔輪作休耕任務的農戶、新型經營主體給予必要補助,穩定輪作休耕種植收入;加大對規模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,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,對種植農戶(大戶)、家庭農場、合作社等經營主體,按照“誰種植誰受益”和“大干大支持、小干小支持”的原則,對農戶(大戶)、新型經營主體種植覆膜穴播張雜谷、起壟覆膜馬鈴薯、中藥材、紅蔥、覆膜瓜菜以及發展設施農業給予適當補貼。支持揚黃灌區(含節灌區)發展高效節水農業。加大宣傳,引導農民自愿參與輪作、合理安排種植結構,支持種植大戶、家庭農場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,發揮示范帶動作用。
(二)強化金融支農。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,精準對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金融需求,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。運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云計算、區塊鏈等新技術,搭建覆蓋“三農”全場景的金融支農綜合服務平臺,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。落實好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,穩步推進農業保險“擴面、提標、增品”,引導和支持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產品創新,推動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,滿足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多元化風險保障需求。推進農業保險與信貸、擔保、期貨(權)等金融工具聯動,通過農業保險的增信功能,緩解農戶“貸款難”“貸款貴”問題。
(三)強化用地保障。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,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成果在土地流轉、惠農政策落實等方面的應用。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,用足用好設施農業用地政策。永久基本農田不得發展林果業,不得種植林木,不得種植草坪、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的植物,不得種植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植物。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,可以利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中藥材、花卉、苗圃等多種經營。設施農業屬于農業內部結構調整,可以使用一般耕地,不需落實占補平衡;種植設施不破壞耕地耕作層的,可以使用永久基本農田,不需補劃;破壞耕地耕作層,但由于位置關系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,允許使用永久基本農田但必須足額補劃。將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,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向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傾斜,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合理用地需求。
五、組織保障
(一)加強組織領導。成立以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為組長,縣農業農村局、財政局主要負責同志為副組長,各鄉鎮及縣發改、科技、水務、審計、生態環境等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同心縣2023年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小組。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農業農村局,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??h農業農村局、財政局負責按照實施方案要求規范操作,嚴格管理,陽光實施,確保財政補貼政策落到實處。
(二)完善工作機制。采取“五個一”推進模式。建立一個領導包聯指導、組織實施的工作專班,責任到人、到事;制定一個推進方案,有產業市場分析、有目標、有任務、有實施進度、有責任分工和保障措施;繪制一套規劃布局圖表,明確農作物種植地點、范圍、規模以及龍頭企業、合作社、家庭農場帶動覆蓋面和農戶數量,做到任務明確、掛圖作戰,一目了然;出臺一套支持政策,統籌財政、金融、保險、國土資源、水務和人才培養等政策,整合涉農資金,集中對農業結構調整工程項目傾斜支持;制定一套考核辦法,實現可考核、可操作、可落地。
(三)加大宣傳力度。各鄉鎮(開發區)要大力宣傳2023年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節水灌溉扶持政策,提高農民對政策的知曉度。通過市場效益分析,種植能手現身說教,召開現場會等形式,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對發展種植業的認識,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種植業積極性,為種植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。
(四)嚴格督導考核。縣農業農村局等有關部門要按照目標任務,建立工作臺賬,建立績效評價機制。將農業結構調整納入全縣重點工作大督查范圍,定期開展督導檢查;將農業結構調整納入縣對鄉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圍,強化考核結果應用,對考核結果先進單位進行通報表揚,對工作推進不力、未完成任務目標的,進行約談問責。
附件:同心縣2023年糧食安全及種植業結構調整計劃表
附件下載: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